1、氟是最非金属的元素;最具金属性的元素是铯。
【资料图】
2、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
3、第一,元素的金属和非金属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对于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数逐渐增加,但电子层数不变。
4、因此,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大,随着原子半径的减小,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逐渐降低,元素的金属属性逐渐减弱。
5、而原子和非金属元素的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Na > Mg > Al,非金属Cl > S > P > Si。
6、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同族元素的电子层和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元素原子的电子损失逐渐增大,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于是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降低。
7、例如,第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是h
cl > br。8、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简明的结论:在元素周期表中,越是靠左下方的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是CS;越靠右上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而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就是f .例如:金属K > Na > Mg,非金属O > S > P .第二,元素的金属和非金属性质与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性能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金属元素越多,它与水或酸的反应就越激烈,碱性就越强。
9、比如金属Na > Mg > Al,在室温下,元素Na与水反应剧烈,元素Mg与水反应缓慢,而元素Al在室温下很难与水反应。
10、它们对应的氧化物水合物的碱性NaOH是> Mg (OH) 2 > Al (OH)。
11、其单质与H2的反应越激烈,所得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对应于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合物的酸性就越强。
12、例如:非金属Cl > S > P > Si,Cl2和H2遇光或点燃可能爆炸结合,S和H2需要加热才能结合,Si和H2需要高温才能结合,SiH4极不稳定;氢化物的稳定HCl > H2S > PH3 > si H4;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合物的酸度是HCLO4 > H2SO4 > H3PO4 > H4SiO4。
13、因此,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强弱的依据。
14、另外,根据金属或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相互置换反应,可以判断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强度。
15、一种金属从其盐溶液中取代另一种金属元素,表明前一种元素更具金属性;一种非金属元素可以从其盐溶液或酸溶液中取代另一种非金属元素,这表明前一种元素是非金属的。
16、第三,元素的金属和非金属性质与物质的氧化和还原性质之间的关系。
17、金属元素越多,其单质还原性越强,而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18、例如,金属Na > Mg > Al,单质还原性Na > Mg > Al,阳离子氧化性Na
19、中学化学教材中金属的活性顺序为K > Ca > Na > Mg > Al > Zn > Fe > Sn > Pb > H > Fe。
20、而阳离子的氧化为k
21、非金属元素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还原性越弱,阴离子还原性越弱。
22、例如,非金属Cl > br > I > S。
23、第四,元素的金属强度与单质金属熔点、沸点的关系。
24、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自由电子在整个晶体中运动,使金属原子相互结合成晶体的键称为金属键。
25、对于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应力增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